4/07/2005

李志銘新書《半世紀舊書回味》序


The History of Secondhand Books in Postwar Taiwan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ocio.


穿過我的記憶的舊書的點點滴滴 (孫中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的年紀雖然未及半百〔也快了就是〕,但是回憶中最美好的部分都和書有關。

我開始閱讀課外讀物是在南投念國中那年受到國文老師馬長英先生的啟蒙。當時鎮上只有兩家書局,賣的多半是參考用書,所以為了開眼界,就曾經和幾位同學千里迢迢遠赴台中到鼎鼎大名的「中央書局」去朝聖。當時只知道書要買新的,所以也沒特別體會到舊書店是個尋寶天堂。

後來搬到台北來,馬老師來台北時帶我去牯嶺街逛了生平第一次的舊書攤,從此以後就開展了我尋訪舊書的諸多美麗回憶。後來高中唸的是夜間部,學校剛好在牯嶺街附近。沒事的時候都會提早出門先到舊書攤逛逛,然後順便上學去。早期的書都是在舊書攤買的,在那個零用錢少的時代實在是既經濟又實惠。

以後好像是習慣似的,到了新的地方我就會先尋訪舊書店。在台南當兵的那段時間,放假總是在府城亂逛,總會因緣際會碰到舊書店。
後來到紐約唸書,每個星期五上完課之後,就往下城走。撘地鐵到十八街的小站下車,然後向東走到第五大道,一路會經過幾家專賣中國研究圖書的「中國書店」(China Books)、「學術書店」(Academy),然後固定到第五大道轉角的「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的廉價部分消磨上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離開巴諾書店往往都已經是兩手提著令人懷念的書店紙袋,轉往百老匯和十二街交口的號稱有藏書有一哩的「史特蘭德書店」(Strand),又是另外一個鐘頭的旅程。稍早的時候,「史特蘭德」對面有一家就書店,也是我每週例行「舊書店之旅」的必經之路。後來那家記不起名字的書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及幾百美金廉售給一位住在紐澤西的愛書人,故事還登在當時《紐約時報書評版》(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而成為我記憶中一場擦身而過的當代傳奇。每週五逛「史特蘭德」往往會碰上現在「群學」的老闆劉鈐佑兄,因為都是學社會學的緣故,他如果搶先我去,那個星期我大概是別想買到甚麼值得炫燿於友人之前的「絕世好書」。我回國教書時運回來的一百多箱書,大部分都是留學六年間每週幾乎不間斷的舊書店之旅的成果。

回到台灣教書之後,舊書店從牯嶺街搬到離學校不遠的光華商場。我也刻意複製每週逛舊書店的習慣。那時候開始有了薪水,又沒有房屋貸款,買起書來更是「肆無忌憚」。

1991年到92年到美國柏克萊進修,那個小鎮及鄰近地區的舊書店還都有小冊子可以按圖索驥尋訪,再加上那時候會開車,尋訪的範圍更加擴大到舊金山〔我們夫妻倆人和現在「巨流」的陳巨擘兄就曾經有一整天的舊金山舊書店之旅〕。那一年幾乎每天的行程是:上午到圖書館,下午則選定一家舊書店〔或新舊書兼賣的書店〕細細的逛,慢慢的瞧。最後的驚人成果是廿箱書籍寄回台灣。

1993年暑假到香港進修兩個月,香港唯一的一家舊書店也逛到覺得無趣,倒是花了不少時間逛一些賣大陸書的書店,自己還有個小筆記。後來被去香港的愛書同好借去當成購書指南。

那年十一月到日本東京出差五天,其中大約有四天在事情結束之後都趕赴神田的神保町舊書店流連忘返。以我當時的日文程度,看日文只識漢字〔其實大家都是這樣的吧〕,逛舊書店的樂趣絕對是意在言外的。最主要的感想是日本的舊書店都很專業齊全,那家專賣外文的舊書店的蒐藏之精,更讓我至今難忘。

1997年的暑假到德國柏林進修,因為粗通德文,也藉著當時留學柏林的白裕彬先生的引介,滿足了我的「舊書店之旅」。那兩個月的時間,我借助的地方離「冬野街」(Winterfeld)不遠,又仗著有獎助金之便,我在其中一家高檔舊書店買了不少世紀之交的德文社會學名著,其中還有一套五百馬克、從舊東德某黨部圖書館流出來的《馬恩全集》。店東就算不以為我是台灣舊書店同業,好歹總還算是該店開張以來難得一見的「台灣大戶」,後來竟也熟到可以登堂入室先窺他剛剛收進來的書籍。我在柏林也只不過呆了一個月。

後來轉往布拉格去玩,也在著名的查理橋之前的氣質舊書店中購得一本約十五元台幣的超值世紀之交社會學名著。到了巴黎,則因為逛博物館的時間緊迫,所以除了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特意遊訪了鍾芳玲的《書店風景》中特別介紹過的「莎士比亞書店」之外,遺憾地沒有任何舊書店之旅的回憶。

1999年秋季回到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客座講學的半年,平日除了忙於準備英文教學之餘,還是遊訪舊書店。比較不同的是和學校附近的舊書店老闆都因為買書聊天而熟識,也都習慣地以老闆名字相稱。甚至透過「理想書店」老闆亞倫的介紹,得已到「迷宮書店」位於紐約上州的倉庫直接看書買書。據說,這是同業買書的特殊管道。後來不少友人因為我的指引,而同樣踏上這條特權之路。

這幾年雖然足不出國,可是藉著網路購物之便,可以秀才不出門,在家買舊書。我又將每周舊書店之旅的習慣轉向網路之上。最誇張的那個暑假,在不知不覺中花光了兩個月的薪水,都是為了買睽違已久卻在網路上邂逅的舊書。

這幾年研究室的圖書數量已經氾濫到可以名列「逛書架」的瘋狂者名單之中。明明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可是買書早已成癮,只能減量,無法中止。

因為有著這些裹腳布式的背景,所以志銘當初碩士論文口試找上我時,我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我以為光靠著倚老賣老就足以震攝住這個將我的生活熟悉題材寫成論文的後生小輩。沒想到一拜讀他的「大作」,除了自己還真的有些地方可以「倚老賣老」之外,論文中還有著很多連我這種「資深舊書店尋訪者」都不知道的點點滴滴。平常口試都是學生受益多,這篇則是反過來,讓我受益良多,甚至打通了我過去有關舊書知識的「任督二脈」。

我口試的當下,馬上慫恿志銘將論文出版,並且積極推薦幾家認識的出版社,洽商出版事宜,也自告奮勇願意在出版時寫序推薦。

現在這本書終於出現在您的眼前。您一定也可以像我當初一樣,看到志銘的對於過去半世紀台灣舊書業的用心用力,以及對於舊書溢於言表的款款深情。如果您也像我一樣有著不少的舊書店的綿綿情結,您在沉緬往日情懷之餘,還可以從這本書了解到舊書業的總體面相,享受著穿越時空探舊書的種種樂趣。如果您才開始接觸舊書,這本書絕對是您的入門寶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