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振豐專欄:談文論藝──巴黎的咖啡廳文化
談文論藝──巴黎的咖啡廳文化
辜振豐
辜振豐
十七世紀中期,咖啡從阿拉伯世界傳到威尼斯、倫敦、巴黎,咖啡廳文化便開始大放異彩。此後,咖啡廳成為大家談文論藝和論述啟蒙思想的場域。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倫敦的咖啡廳開始變質,顧客沉溺於賭博,有事沒事就打架鬧事,結果是上流階級轉向有隱祕空間的俱樂部,而中產階級則喜歡在家享受下午茶。此後,英國的咖啡廳乃逐漸沒落。不過,巴黎的咖啡廳文化仍然展現源源不絕的活力。法國大革命前夕和一九二○年代是巴黎咖啡廳文化的兩個黃金時期。
首先,具有悠久歷史的普羅科普(Procope)咖啡廳最受矚目。一六七○年,西西里人普羅科普來到巴黎打天下,一開始在亞美尼亞人巴斯卡爾經營的咖啡廳工作,不久便離職而自行創業。此後,馳名歐洲的普羅科普咖啡廳就在巴黎誕生。當時,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是店裡的常客,而他在此結識另一位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兩人相談甚歡。此外,植物學家畢豐(Buffon, 1707~1788)、劇作家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 1732~1799 )、寓言作家拉芳丹(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也經常出入其間。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美國大使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一有空,就會到這裡來來朋友聊聊天,後來他?到美國,不幸於一七九○年逝世,普羅科普還降半旗,以示哀悼。
十八世紀末期,法國名廚兼美食理論家薩瓦朗(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其大作《美味禮讚》(The Physiologyof Taste)馳名遠近,他曾經指出:咖啡可以刺激腦部的活動,思想家伏爾泰和植物學家畢豐這兩人的思路十分敏銳,外加散發熱情的文體,咖啡功不可沒。既然咖啡廳能不斷傳播自由民主的啟蒙思想,因此也間接影響了法國大革命。
一九二○年代,巴黎再度展現空前的魅力,吸引許多藝術家、文人、編舞家、贊助人前來定居。如大家所熟悉的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ablo Ruiz Y Picasso 1881~1973)和俄國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此外,英國作家福特(Ford Madox Ford, 1873~1939)和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也來到巴黎,並經常在圓頂咖啡廳聚會,偶爾還會下下棋。其實這家咖啡廳過去的常客就是名聞歐洲的革命家列寧(Vladimir Illyich Lenin 1870~1924)和托洛斯基(Trotsky Leon 1879~1940),後來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也會到這裡來寫作。
當時,蒙巴那斯(Montparnasse)取代蒙馬特(Montmartre),而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首先,美國的猶太裔女作家葛珠‧史坦恩(Gertrude Stein, 1874~1946)和哥哥李奧開設畫廊,不但贊助藝術家,同時也提拔不少作家,例如畫家畢卡索、馬蒂斯(Henri Matisse , 1869~1954)與小說家海明威便是受到她的照顧與鼓勵。當時,正值一次大戰結束後,美元大幅升值,美國人在巴黎可以過得舒舒服服。
除了圓頂咖啡廳之外,「花神」(Flore)和「雙叟」(Deux Margot)也是巴黎兩家知名的咖啡廳。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大師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和愛人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經常在此和學生討論哲學。至於雙叟咖啡廳早期是中國藝品店,但結束營業後,因牆壁仍懸掛兩尊清朝人偶而得名,店裡不但聚集許多文人雅士,而且還舉辦文學獎。影響所及,東京渋谷東急百貨公司隔壁的文化村也設立雙叟咖啡廳,而每年也舉辦文學獎,鼓勵年輕人從事創作。看來,巴黎的咖啡廳文化真是光芒四射,其擴散力還可以超越時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