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2005

群學經銷新書: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



作者:夏傳位
出版者: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群學經銷新書:《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一書,已經上市,以下為此書之簡介,以及書中部分內容連結,讓您先睹為快。各實體、網路書店也已經上架,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洽詢喔!在金融併購盛行的台灣社會,這樣不斷擴張的財團勢力,是否會讓台灣社會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應?此書有詳細的分析。

為什麼這些年來,鄉鎮中的銀行越來越少,都市中心的銀行卻越開越多?為什麼街頭上小額信貸的廣告越來愈多?為什麼在街道上,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不斷促恿您辦理信用卡、現金卡?這些現象背後其實都與金融合併息息相關。影響所及,不僅銀行員,你我想擺脫也幾乎不可能。這幾年來,以金融改革之名,金融資產快速為少數財團所瓜分,金融合併的結果導致少數人得利,苦果卻由大多數人(如銀行員、客戶和社會大眾)承受!政府與媒體忙著編織合併的美景,卻鮮少提及這些苦果,其實是由弱勢的、沉默的社會大眾來買單的。本書戳破金融合併可增進效率和服務的迷思,深入探討金融合併所引發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後果。由一位資深銀行員為何注毒自殺、尋死意念堅決談起,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金融合併不僅暴露出經濟權力持續擴大卻不受節制的可怕情景,還以各種事實告訴你和我,這種金融土石流已經氾濫,社會快要滅頂了,獨善其身很遺憾的已經不可能了。

作者:夏傳位
簡介:曾任財經雜誌記者多年,感受台灣媒體無勇氣採獨立批判精神,又陷入媚俗與銷售的泥沼,喪失追求真相的堅持,在失望之餘,棄媒體而從事工運 。相信透過審視基層勞工的處境與命運,能夠更了解資本運作的本質。

目次:

出版序 齊力斬斷金融禿鷹的瑞爪
推薦序 重思金融併購的功與過
    金融機構併購政策,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要輕忽金融併購的社會負面影響
前言
 壹 銀行襄理之死
 貳 撥開金融整併的迷霧
 參 金融合併的政治學
 肆 沒有預約的生涯轉折
 伍 社會受傷了
 陸 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附錄

7/09/2005

舊書堆中的老靈魂 李清志

 這 本 書 喚 起 了 愛 書 人 半 世 紀 的 回 憶 , 也 喚 醒 了 我 許 多 的 記 憶 。

  小 時 候 家 住 師 大 附 近 , 每 到 周 末 父 親 總 是 騎 著 腳 踏 車 , 載 我 到 不 遠 處 的牯 嶺 街 看 書 , 而 幼 小 的 我 就 在 牯 嶺 街 的 舊 書 堆 中 遊 玩 , 熟 悉 著 舊 書 的 氣 息 與 舊 書 攤的 自 在 。 雖 然 當 年 的 我 目 不 識 丁 , 卻 培 養 了 我 與 舊 書 分 不 開 的 情 誼 ; 同 時 在 當 時 我也 暗 下 決 心 , 一 定 要 趕 快 學 會 識 字 , 好 讀 完 這 一 整 條 街 的 書 籍 。

  隨 著 時 光 的 飛 逝 , 臺 北 的 舊 書 街 由 牯 嶺 街 轉 到 光 華 商 場 , 而 光 華 商 場在 電 子 產 業 的 日 益 壯 大 , 也 使 得 舊 書 店 逐 漸 沒 落 , 甚 至 消 失 無 蹤 。 有 一 段 時 間 , 臺北 幾 乎 聞 不 到 舊 書 的 味 道 , 雖 然 有 嶄 新 亮 麗 的 誠 品 書 店 , 讓 人 可 以 全 天 流 連 在 書 香之 中 , 但 是 失 去 了 舊 書 的 味 道 , 總 是 教 都 市 中 的 老 靈 魂 悵 然 若 有 所 失 , 到 處 遊 走 ,希 望 找 到 一 絲 屬 於 過 去 記 憶 的 氛 圍 。

  直 到 我 到 美 國 密 西 根 州 安 娜 堡 ( Ann Arbor) 留 學 , 才 又 找 到 那 種 屬 於童 年 的 舊 書 店 氛 圍 。 很 難 想 像 安 那 堡 這 樣 一 座 大 學 城 , 竟 然 也 有 許 多 收 藏 豐 富 的 舊書 店 , 這 些 舊 書 店 不 似 牯 嶺 街 書 攤 的 簡 陋 , 反 倒 古 意 典 雅 , 木 造 黝 黑 的 舊 書 店 中 ,堆 滿 了 許 多 厚 重 的 精 裝 版 本 洋 書 , 推 開 沈 重 木 門 , 頓 時 跌 入 時 間 停 滯 的 舊 書 世 界 裡。 店 主 人 戴 著 眼 鏡 , 一 派 優 閒 地 窩 在 書 堆 後 方 , 似 乎 是 存 在 於 另 一 個 世 界 的 人 一 般; 那 種 奇 特 的 沈 靜 與 執 著 , 宣 告 著 舊 書 店 這 個 行 業 的 與 世 無 爭 與 優 遊 自 在 。 這 幅 畫面 讓 我 自 己 好 幾 次 想 丟 下 工 作 , 去 開 一 家 舊 書 店 , 安 安 靜 靜 地 過 日 子 。

  我 一 直 以 為 現 代 大 都 會 應 該 不 利 於 舊 書 店 的 存 在 , 當 臺 北 舊 書 店 逐 漸消 逝 之 際 , 我 發 現 日 本 東 京 這 個 電 子 城 市 居 然 還 有 許 多 舊 書 店 , 這 些 舊 書 店 不 僅 存在 於 老 舊 的 神 田 書 區 , 同 時 也 有 許 多 新 世 代 舊 書 店 存 在 於 目 黑 區 。 這 些 新 世 代 舊 書店 有 著 時 髦 的 內 裝 , 販 賣 著 另 一 種 奇 特 的 書 店 氛 圍 ; 書 店 老 闆 不 是 年 邁 的 老 頭 , 而是 年 輕 有 型 的 小 伙 子 。 我 不 瞭 解 這 些 舊 書 店 如 何 能 在 現 代 城 市 競 爭 中 生 存 , 我 面 對著 這 些 舊 書 店 心 中 只 有 一 股 莫 名 的 感 動 。

  《 半 世 紀 舊 書 回 味 》 這 本 書 對 於 大 部 分 愛 書 的 臺 北 人 而 言 , 猶 如 城 市生 活 的 回 憶 錄 , 同 時 也 記 錄 著 臺 北 城 市 發 展 易 為 人 們 所 遺 忘 的 面 相 。 作 者 李 志 銘 地毯 式 的 田 野 調 查 努 力 , 為 舊 書 店 留 下 了 珍 貴 的 家 譜 ; 雖 然 這 本 書 原 為 作 者 的 研 究 所論 文 , 但 是 我 們 應 該 慶 幸 這 本 論 文 被 出 版 成 書 , 而 不 是 淪 為 圖 書 館 中 被 人 遺 忘 的 塵封 文 件 。

  我 沿 著 書 中 所 載 的 線 索 , 在 臺 北 街 頭 又 找 到 了 像 「 舊 香 居 」 、 「 茉 莉」 、 「 抹 茶 橘 子 」 這 類 舊 書 店 , 不 同 於 早 年 牯 嶺 街 的 簡 陋 , 這 些 店 多 有 些 微 雅 痞 氣息 , 也 瀰 漫 著 一 股 慵 懶 的 爵 士 氛 圍 , 令 人 十 分 舒 適 自 在 。

  這 些 店 在 臺 北 的 出 現 , 讓 我 內 心 那 股 想 開 舊 書 店 的 夢 想 , 又 開 始 蠢 蠢 欲 動 起 來 !

7/06/2005

《社會工作概論》序言

余漢儀(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有一次和幾位任教大學的社工老師一道閑聊,不知怎地,就聊到社會工作概/導論這類入門課程的教學心得,大夥竟然異口同聲說,這是最難教好的一門課。原因是除了要有能深入淺出的教學技巧、溢於言表的專業熱情,來吸引這些未來的專業新兵入門上道外,課程內容該涵蓋些什麼是最傷腦筋的。就像寫書,要學者就個人專精領域發揮不成問題,但要完成一本通論,就非集眾人之力而不可得了,借用本書編者Martin Davies的話:「社會工作包羅萬象,很難找到工整的概念一以貫之!」特別是社會工作這個行動取向的專業,她的內涵隨著當代現實生活的變動而與時推進。本身既充滿理想性格,背負著人道主義的自我期許,卻又無法自外於大環境中科學實證、管理主義的要求;持續掙扎於為弱勢案主請命,或代理社會主流管控之間。一旦投身這個專業,雖然難免困惑於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落差,但卻仍然吸引不少「傻子」就此安身立命。

彙整了五十幾位當代英國資深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五十二篇精闢短文,內容龐雜卻又要能理路分明,的確考驗著編者的能耐。本書共分為五大部份,首篇先交代為什麼要有社會工作?呈現的是現代人無法規避的貧窮、家庭暴力、老化、及身心健康等生活問題,字裡行間的基進觀點隱然已為本書定調。第二篇強調應用相關理論於實務的重要性,則廣納老幹新枝,由精神分析到照護管理、風險管理、反歧視;探討支撐社工實踐的理解(make sense)為何,應能一掃傳統認為社工不重理論的疑慮。第三篇具體的實務領域探討,則會讓台灣的讀者歆羨不已,特別是社工在跨專業團隊中的展望;由英國經驗也可以啟發我們,在精神健康、醫療保健、家事法庭、及司法犯罪體系,台灣社工的實踐空間仍然大有可為,有待我們開疆闢土、一展身手。第四篇社工的社會心理架構,除了前兩章交待社工在英國發展的社會及政治脈絡(也帶入「權力」這一普世議題),及最後有關生命週期的六章(其中「黑化」一章令人眼睛一亮),更納入性別化(gendering)、文化/族群/認同、及性特質(sexuality),這些一向受忽略也不易處理的議題,都有深入獨到的見解。最後一篇可當作是由不同立場/觀點對社會工作總體檢,也考驗專業的反省能力。當讀到服務使用者經年累月扮演對服務或研究提供資訊的角色,卻無法涉入任何決策或權力改變,以致出現「諮詢疲累」(consultation fatigue)現象時,稍有良知的社工學界或實務工作者,都難免坐立不安、尷尬的會心一笑吧?

看完這本由英國作者群完成的「社會工作概論」鉅作,你會驚訝的發現,和我們迥然不同的社會福利體系,卻也有那麼多的相似議題。特別是充斥當代社會的個人主義,及瀰漫政府決策系統的家庭主義(familialism),在台灣可能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回頭看台灣社工專業的處境及所面對的挑戰,或許也就更能了然於心、坦然以對了。大凡涉及人類問題及解決之道的討論,難免師出多門,自然不能期待這是一本意識形態前後完全一致的書,然而它的基調卻是明確的;大多數章節的作者總嘗試讓你看到外部的結構系統,視角由近拉遠,問題的全貌就容易盡收眼底了。而他/她們也都擅長以剖析的手法來引人入勝,通常也頗具說服力,但也不是沒有爭論的餘地。例如在「憤怒管理」一章中,作者對憤怒的正面力量一語帶過,未能提及在性侵害倖存者處遇中,可如何藉憤怒的力量來充權受害者,進而形成反暴力的集體行動經驗,殊為可惜。有關生命週期的諸多論述,多多少少也較偏向都會區、中產階級家庭成員的生命經驗,其中「黑化」(nigrescence)一章,雖試著點出存在少數族群的另類認同發展歷程,但其他生命週期的討論中,跨文化研究的資訊雖有穿插,卻仍嫌引用不足。

本書除了流暢傳神的譯筆外,我個人最欣賞作者群處理議題時的平衡手法,除了澄清本身的立論(argument)外,對分歧的論點並沒有粉飾太平,誠實的呈現一幅變動的圖像:人類世界問題的複雜及公共資源配置的高度爭議性,而這也正是社工自許為弱勢者倡導,無時無刻不須面對的張力(tension)。我不確定讀者是否都會同意編者 Martin Davies 在本書導言及編後語中的樂觀,然而能成為本書的讀者,恐怕也真得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我看來,是一些心胸開放、樂於接受挑戰的人,當透過閱讀本書,更多理解當代人們的生活處境、及社會工作的內涵時(包括其限制和可能),覺悟到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願意投身成為觸發改變的一分力量—後者就算是我的私心期盼吧!

《社會工作概論》(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Work),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即將於2005年7月出版